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4-11-01 11:00
来源:中国社会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全国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民政部政务新媒体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地发展成就巡礼”专题报道,展示各地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吉林如何通过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绘就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图景——
增进民生福祉
描绘幸福图景
提升社会救助质效、做优做实“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培育扶持“吉字号”品牌社会组织、大力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吉林省民政系统通过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绘就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图景。
立足兜底夯基职责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近年来,吉林省民政厅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作用,全力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吉林省民政厅制订印发《关于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方案》,提出政策帮扶、分类帮扶、精准帮扶、主动帮扶、统筹帮扶、社会帮扶、智慧帮扶等“七个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时,以现有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为基础,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定期更新、动态监测。
为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吉林省民政厅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修订出台《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建立救助对象综合量化评审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家庭收入、财产、劳动能力、刚性支出等因素,综合评估申请救助困难群众需求,量化确定社会救助项目,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性。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核对信息扩大到教育、人社、不动产、公安等16个部门的31项信息,涵盖车辆登记、社保缴纳、不动产登记、银行存款等内容,确保实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在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的基础上,吉林省45个县(市、区)将低保、特困供养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并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备用金制度,确保应急所需。将走访中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重要工作内容,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此外,吉林省各级民政部门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在便民惠民上下功夫。在县(市、区)设置70个社会救助事业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172个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和729个救助服务窗口,在村(社区)设立1.1万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在县级层面,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个案;在乡镇层面,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受理、转办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此外,吉林市、抚松县等地实现救助服务“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
聚焦守护“一老一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吉林省各级民政部门将做优做实“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吉林省民政厅立足于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基本服务需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省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为老年人办实事清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设施建设、规划用地、人才培养、税费减免、资金监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从2019年起,吉林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纳入省政府考核市(州)政府绩效指标,全省新增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6.82万平方米,新增规划面积26.48万平方米。目前,已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一所以收住城乡困难失能、残疾老年人为主的县级养老机构的目标;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597家,总床位超过14.62万张。同时,连续3年将建设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推动,累计投资1.3亿元,建成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6个。在农村,吉林省构建以县级社会福利院、乡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村级养老大院和互助养老站点为载体,城乡互动、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施乡镇福利中心提升计划,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农村养老大院(互助养老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休息、娱乐、助餐等服务。目前,吉林省已建成4671个农村养老大院、124个互助站点。
2022年,吉林省民政厅启动老年助餐工作,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建设一批老年助餐服务场所。2024年,吉林省民政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通过新建改建、完善拓展、社会合作、互助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布局合理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
围绕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娱乐层面需求,吉林省民政厅探索推行“文养结合”模式,动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健身、娱乐、旅游、公益等服务。在全省选定49所高校开办老年课堂,在203个养老机构、城乡社区开展“文养结合”试点。打造“吉养天年”服务品牌,深入探索多元化、多业态旅居康养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为了更好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吉林省民政厅持续推进“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通过优化整合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精准匹配儿童需求,提高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实施儿童福利工作省级示范性项目,委托专业社工以培训、督导、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基层规范化推进精准关爱工作模式。设立困境儿童权益保障舆情监测和核查督导项目,委托社工机构通过热线受理、舆情监测等方式,受理涉未成年人相关事项的投诉、举报、咨询、求助及报告。引导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投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当前,吉林省已实现儿童主任村级全覆盖、儿童督导员乡镇级全覆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县(市)全覆盖、儿童福利机构市(州)全覆盖……儿童福利保障的队伍愈发强大、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助力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积极培育扶持“吉字号”品牌社会组织,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写入“百村提升”工程,省民政厅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出台《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六项行动”实施方案》,吉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吉林省林蛙产业商会等42家“吉字号”品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结合农业强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千万头肉牛工程”等,培育发展吉林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会、吉林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等1579家社会组织。以吉林省民营企业联合会、吉林省企业家协会等为代表的“吉字号”品牌社会组织,依托行业综合优势,搭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招商引资桥梁,相继打造了全球吉商大会、“年货大集”“新春购物节”“98消费节”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交流会”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紧盯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超前布局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加快进军新医药,积极融入新康养,着力发展新电商。
一个好的地名不仅能促进乡村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传承,还能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此,吉林省民政厅科学谋划,大力推动“乡村著名行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征集群众对地名建设的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进行研讨会商,确定乡村地名建设重点方向,在全省实施地名规划工程、地名点亮工程、地名信息服务工程、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地名惠民工程“五大工程”,并纳入民政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省民政厅与联席会议14个成员单位充分会商,指导其将乡村地名建设纳入本领域乡村振兴工作范畴,明确宣传部门协同实施地名点亮工程,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协同实施地名信息服务工程,住建、文旅等部门协同实施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商务、农业农村、文旅、邮政等部门协同推进地名惠民工程。指导各级民政部门依托地名工作协调机制,找准各部门职能与“乡村著名行动”契合点,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扬其长的工作格局。积极指导通榆县、白城市洮北区、敦化市完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全省全面推进实施该项工作探索路径。通榆县编制了全省首部县级乡村地名规划、建设了省内首个地名信息网络平台,白城市洮北区将乡村地名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敦化市电视台开设乡村地名宣传栏目。目前,全省各地正全面开展乡村道路街巷命名和信息采集上图工作,今年以来,命名居民点105个、公共服务设施60个,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7000余个,采集上图信息5500余条,命名乡村道路街巷1万余条。在街路牌、门(户)牌设置与更新过程中,尝试采用数字技术将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深度融合,方便群众办理救助申请、养老服务和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事项。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